学院要闻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要闻

共商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燕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西安工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课程改革交流会

   为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3月5日,燕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西安工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线上方式联合举办了课程改革交流会。西安工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雪鹏、豆阿妮教授、马艳芝副教授、谢燕晖副教授,燕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廉国恩、教学副院长张琪、赵卫锋副教授、任娟梅讲师以及两院全体教师、会计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廉国恩院长主持。

京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与西安工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线上方式举办课程改革交流会

开场致辞:院长致辞开启交流序幕 

   会议伊始,廉国恩院长首先强调了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设计划——计划用6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每位教师每两年建设好一门课程,以此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廉院长指出,自课程建设启动以来,国际商学院已在课程中融入了大数据和AI技术,积极构建了深度融合的新课程体系。同时,廉院长希望通过此次课程改革交流会,双方学院能够集思广益,提出新商科发展与专业综合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廉国恩院长致辞开启交流序幕

知识交锋:共探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豆阿妮教授分享了省级一流课程《管理学》的建设经验。她表示,《管理学》是一门根基深厚、融合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团队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市场调研、比赛等形式,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教育资源。此外,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侧重于学生的平时表现,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最后,豆教授建议,未来团队应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开发线上资源,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豆阿妮教授分享省级一流课程《管理学》的建设经验

   赵卫锋副教授分享了校级一流课程《管理学》的建设经验。她指出,《管理学》作为校级建设课程,旨在培养有自信、有担当、有创新意识的职场新人。目前,学院教学团队采用模块化管理,利用学习通平台分享和汇总资料,克隆新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方式,实现了课程建设的高效推进。赵教授强调,在AI智能课程建设方面,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知识图谱,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思想,并规划和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赵卫锋副教授分享校级一流课程《管理学》的建设经验

   马艳芝副教授分享了省级一流课程《应用统计学》的建设经验。她指出,《应用统计学》是后续专业课定量分析的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学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造实用、有趣、有力的统计学课程。在教学流程上,教师应将课堂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并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融合三个课堂,使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化。最后,马教授表示,目前《应用统计学》课程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仍有改进空间。

马艳芝副教授分享省级一流课程《应用统计学》的建设经验

   任娟梅讲师围绕产教融合课程《人力资源大数据实训》进行了分享。她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概况,并进行了针对性的痛点分析。她提出,在传统教学与科技教学相融合的时代,教师应通过多维课程资源、高阶思维培养和双轮驱动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力资源人才贡献力量。

任娟梅讲师围绕产教融合课程《人力资源大数据实训》进行分享

   谢燕晖副教授介绍了省级一流课程《微观经济学》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举措。该课程以“三融”拓展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能力。这种产教融合的课程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前沿动态融入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谢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谢燕晖副教授介绍省级一流课程《微观经济学》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创新举措

总结寄语:绘制课程发展蓝图 

   最后,张雪鹏院长作总结发言。她对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对两院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给予了高度肯定。她指出,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双方学院通过本次交流会,不仅分享了宝贵经验,更明确了未来改革的方向。她希望未来双方学院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更多课程改革的新路径,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张雪鹏院长作总结发言

   本次课程改革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两院在教育教学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国际商学院将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助力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