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建设】名师一堂课‖2025级金融科技专业新生“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体系重构”主题讲座
为帮助新生深化专业理解、拓展认知视野,筑牢专业学习根基,激发投身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热情,9月26日,国际商学院特邀北京工商大学葛红玲教授在综合楼101教室,面向2025级金融科技专业新生开展了一场题为“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体系重构”的名师一堂课。 (开展名师一堂课) 葛红玲教授:数字金融领域的领航者 葛红玲教授是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她是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同时担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等多项社会职务。葛教授深耕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城市数字化发展、数字金融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项,还有数十项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课题。她的多篇研究成果被中央政研室、国务院研究室等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采用,获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领导批示。更编制并发布了“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指数”“中国城市数字化发展指数”,著有《央行数字货币:理论、实践及影响》等多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葛教授在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领域深耕多年,学术与行业影响力深远。 课程直击:金融科技浪潮下的专业全景与成长 葛红玲教授以“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体系重构”为主题,从金融科技本质解构、行业发展脉络、专业能力培养、职业前景展望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 (葛红玲教授展开深度剖析) 首先,她从“移动支付普及到数字货币落地”的生活场景切入,指出金融科技并非“金融+科技”的简单叠加,而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传统金融的流程、产品、服务进行深度重构,其核心仍是“金融”,科技是赋能金融的关键工具。这一解读让新生跳出“技术替代金融”的认知误区,清晰把握专业内核。 (葛红玲教授展开深度剖析) 在行业发展脉络上,葛教授系统梳理了金融科技的演进阶段:从金融电子化的1.0时代,到互联网金融崛起的2.0时代,再到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融合的3.0时代。她特别强调,2025年我国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缺口预计达150万人,行业正处于“技术驱动创新深化、数据价值加速释放、安全与创新并重”的关键发展期,为新生勾勒出清晰的行业成长坐标系。 (葛红玲教授展开深度剖析) 谈及专业能力培养,葛教授提出“双轨成长路径”:理论上需搭建“基础层(数学、经济学)—金融层(货币银行学、投资学)—技术层(Python、区块链)—应用层(智能投顾、金融风控)”的知识框架;实践上要聚焦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区块链跨境支付等场景,锤炼编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金融思维能力。她鼓励同学们成为“金融圈里最懂技术,技术圈里最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葛红玲教授展开深度剖析) 针对职业前景,葛教授详解了金融科技领域的多元赛道——银行系科技公司、互联网金融大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等均有大量岗位需求,金融数据分析师、大数据风控工程师等岗位薪酬高于行业均值30%以上,极大激发了新生的学习动力。 新生回响:启智明向,逐梦金融科技 课后,2025级金融科技专业新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葛教授的课让我明白,金融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就在我们生活中,且充满发展机遇。”新生王同学说道。不少同学也明确了后续学习计划,将聚焦编程与金融知识的双轨学习,积极参与实践项目,为成长为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蓄力。 (2025级金融科技专业新生) 本次“名师一堂课”为金融科技新生搭建了专业认知的桥梁,既深化了对行业的理解,又明确了成长路径。葛红玲教授的精彩授课,必将激励学子们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锚定方向、笃定前行,以专业学识与创新实践,在金融科技重塑未来的进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