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课第二讲|学习党的历史,铭记党的光辉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跟随党、加入党的信念。4月9日晚,中共燕京理工学院委员会党校第二分党校第二讲在综合楼203教室进行,由国际商学院组织委员刘晓老师主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曾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向前的现实基础。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辉煌奋斗历程,才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才能懂得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新中国,让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才能不断坚定永远跟着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第二讲中,刘晓老师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重大会议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路程进行展开。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随着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出现,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从此,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坚决彻底地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课堂中,刘晓老师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土地革命、卢沟桥事变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故事和细节经过。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历史经验,在一定意义上,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缩影和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站在历史前沿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实践与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萌芽到初步构建到基本确立到进一步发展,是在历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充实和丰富、深化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十七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意在指明这个过程没有也不会完结,今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